常青藤|美国常青藤大学|常青藤学校|常青藤联盟|常春藤大学|常春藤联盟|常春藤盟校

“中国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走进宾夕法尼亚大学播报文章

时间:2024-03-20 02:52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点击: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利德里克·斯坦奈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李晓宏摄人民网纽约3月9日电 (记者李晓宏)“5年后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申请条件_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_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利德里克·斯坦奈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李晓宏摄

人民网纽约3月9日电 (记者李晓宏)“5年后,我们打算在授予林徽因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00周年时,补发她一个建筑学士学位,实现她的夙愿。”日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开幕式上,该校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利德里克·斯坦奈表示。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摇篮,林徽因、梁思成、杨廷宝、童隽等业界大师皆出于此。为了纪念宾大与中国建筑百年渊源,该校韦茨曼设计学院联合中国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宾大共同举办“中国建造”展,从历史与当代两个时间维度,展现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求学宾大以来,中国建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这是林徽因当年在宾大选修建筑系课程的成绩单。“与今天不同的是,当年成绩单上的字母D,代表着她在这些课中得到了‘卓越’的评价。”斯坦奈说,林徽因1924年入学宾大时,建筑专业不招女生,因此在美术系注册。但是,她选修了建筑学大部分课程,学分达到了该专业的毕业要求。

展览中,宾大建筑档案馆保存的近百年前中国留学生们的学籍信息、成绩单、作品设计图、竞赛获奖简报、毕业册、化装舞会照片等清晰完整,生动地讲述着他们当年的求学故事。

20世纪初,领先全美高校的宾大建筑系,如同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据统计,1919至1934年间,二十五位中国留学生先后在宾大攻读建筑学。他们大都勤奋刻苦,有些人学业非常出众。比如展览中有一份1925年的费城公告报,它上面有篇文章即报道了宾大当时获得个人建筑竞赛奖项最多的学生杨廷宝的故事。

据介绍,这批人归国后,不但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奔波于物质遗产的发掘保护,而且成为现代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在传统的布扎体系中发展中国语汇,帮助现代主义在中国萌芽,另一方面在建造实践中探索西方设计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为中国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

“现代性”与“本土性”的交织与演变

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建筑在与国际对话和自身实践中不断发展。展览据此从“历史”与“当代”两个时间维度展开叙事。

“大众印象中,上海外滩上的万国建筑群都是外国人设计的,其实不然。和平饭店旁边的中国银行大楼,就是宾大早期留学生归国后的作品。”展览策展人、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林中杰说。

陈列于宾大建筑档案馆的历史版块,突出早期中国建筑学毕业生归国后的建筑实践。“他们回国后做了600多项作品,包括上海外滩建筑群后面四川路、江西路上的大批现代建筑。此次展出他们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主持设计的22个建筑项目。”林中杰表示,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们对当时国际潮流的理解及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这个话题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受到关注。”

“这种中西对话和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仍在当代中国建筑中延续,表现为现代性与本土性的交织与演变。这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主题。” 林中杰说,为此,我们采用“对话”的视角布展,力求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创作所呈现的中西对话、世代对话、同时代实践者之间的对话,讲述中国建筑师为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表达所做的百年尝试和努力。

在宾大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展出的“当代”版块,选取了海归和本土派两位优秀代表、当代建筑师兼教育家张永和与王澍的设计作品。从博物馆到艺术家工作室,从大学校园到村庄改造项目,通过对大中小6个作品的比较,观众看到在一种地域文化的语境里,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从不同角度对于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平衡方式,看到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

(责任编辑:常青藤大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