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藤校针对早申阶段的申请放榜,上海市民办金苹果学校国际部艺术高中的收获了心仪的offer——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八个成员之一的康奈尔大学( )。 印象中,被世界顶级名校录取的学霸应该是这样的:从很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各种标化、成绩几近满分,有着众多的爱好和特长,并且有着卓越的表达欲望和领导能力。 不过,在采访的过程中,小编看到的却和传统印象中的“学霸”有些不一样:她会和“普通”学生一样迷茫彷徨,她的父母也没有为她制订过升学规划,她的导师还透露,最初这个小女孩并不爱和其他人打交道,甚至有些偏科…… 然而,在交谈的过程中,似乎又会发现,这个计划外的录取结果其实也都是有迹可循的。她勤勉、自律,申请季冲刺阶段,每天在校投入4~5个小时的创作时间;她善于学习也乐于学习,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人格的不断成长;父母支持她的兴趣,导师和学校引导她的专业、生涯发展…… 自画像 勤勉自律、热爱艺术,让她脱颖而出 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绘画,艺术一直是最热爱的事情。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艺术的喜爱程度,可以说是‘欲罢不能’。”这个外表柔柔弱弱的小姑娘,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艺术时,口吻却十分坚定、充满热情。 “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包含、贯穿那么多的情感和故事,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体现在作品中,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把一块空白画布变成无价的杰作。”说。 的绘画作品 有时,在完成课业之后,会花一整个下午画画,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氛围里。 成为金苹果学校国际部艺术高中(GOLD APPLE ART ,简称GAA)一员之后,她在校创作作品的时间更加充裕,经常一次拿出四到五个小时。 这些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相当奢侈,但她的父母并没有反对,而是一直鼓励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的艺术兴趣,我非常感激他们。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说人生中要做可以给我带来快乐的事。”的父母对她的支持,在她的前进道路上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的绘画作品 被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GAA 的各种专业课程也为她学习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GAA是金苹果国际部近年在美国课程中心开设的艺术特色课程,也是GAA首届毕业生。GAA在课程设置上将艺术课程和美国课程的AP文化课程相融合。 “在GAA我最喜欢的课程是AP艺术课,它也是对我专业性帮助最大的一门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可以自由地探究,通过实行来帮助我们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正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和同学、导师Yina深入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作品集。 金苹果国际部涂彪校长介绍,学校近几年推出“大升导,小机构”的升学和职业规划学术化发展理念,所有名校申请基本都是由校内导师亲自操作。Yina老师是GAA的负责老师,同时也是升学指导和作品集辅导导师。她见证了在艺术创作中一点一滴的成长,也陪伴走过了整个早申季。 在她的印象里,是一个勤奋执着、热爱艺术的姑娘,只要认准了目标,她就会执着地去实现。 让Yina老师最早注意到的一点是,总是会超额完成作业。在学校平时的艺术课上,Yina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完成一幅画,但是总是会超额完成,创作五幅甚至更多。 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发现,创作的画已经能贴满一整面墙,甚至可以独自一人撑起一个画展了。之后,她也开始有意指导进行更多艺术创作,在创意思维方面不断给她新的挑战,在视觉艺术素养方面持续给她熏陶和滋养。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两个人几乎每天都“黏”在一起,每时每刻都“泡”在创作的状态里。Yina老师会带一起去参观展览、找寻灵感。也会随时随地带着手写本和Pad记录和创作。有时直到后半夜,她们还在微信上交流想法…… 回忆起那段时间,不禁感慨:“我似乎每天都飞来飞去”。除了睡觉,她几乎每一分钟都用来素描、设计模型和研究。无论在等出租车、在车里,还是吃午饭,脑子里时刻都在思考项目。每天早上5点起来准备材料,坐车来浦东见导师,也成了她那段时间的常态。 “学霸”也迷茫?从自我走向他人的成长之路 但其实,一年前,还处于完全迷茫的状态,对于未来的学习和人生都没有明确的规划。 据了解,她的父母也并未给她做过冲击顶级名校的规划,直到2019年暑假,导师Yina在第一次升学指导面谈会时,建议她未来继续深造艺术,康奈尔才第一次走进和父母的视线。 应该说,导师Yina不仅是的艺术指导老师,更是她的生涯指导老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艺术学习中的“伯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导师Yina感觉是一个气质很独特的女孩,对艺术很有热情,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 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有着二十多年艺术教学经验的Yina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无疑是一个优秀设计师所需要的品质。于是,她几次建议应该前往综合性学校深造,尝试一些跨学科领域,而不是局限于绘画这一个方向。 不过,她没有想到的是,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的不自信。为了帮助树立信心,Yina老师鼓励她先试水康奈尔大学的夏校申请。在试水成功后,又鼓励她继续尝试设计出更好的作品集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辅导她在两门AP艺术课的考试都拿到了优异成绩。 除了收获名校录取通知书之外,最让感到开心的,是在学习设计过程中对“他人”有了更多的认识。她的作品也由对自我情感的表达,走向了对他人情感的共情。 之前,是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她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学业、绘画以及相关的事情上,避免在当时的她看起来毫无必要的时间浪费。 “设计并不只是让外表更美观。美学其实是第二位,第一位就是解决问题。设计师要去发现痛点,通过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真正好的设计作品。”Yina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反复强调这一点,并鼓励试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身边人的需求。 随着作品集项目的开展,对于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开始走到同学身边、敞开心扉地去交流。她逐渐意识到,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是以“别人的内心需求作为创作的中心”,也开始将那个习惯性封闭起来的自己敞开,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的作品 而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设计与环境分析专业,也是因为这个专业的独特使命深深吸引了她。在康纳尔暑期课程学习过程中,她意识到“设计之美不仅仅是创新或创造新事物,也是设计师通过他们的创作与社会中的每个人建立联系的能力”。 毕业前的这段时间,已经拿到了顶尖名校的入场券的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想要发挥自己的艺术设计特长,和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一起,对学校图书馆环境进行一番改造。同时作为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也是将自己的理念实践落地的好机会。 原来,学校的图书馆虽然很宽敞、书也很多很全,但整个图书馆缺少温馨的氛围,学生很少进去。虽然目前还在搜集资料和制作草图的起步阶段,但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她希望通过对图书馆壁画、家具和更多功能区的改造,让图书馆成为集休息、阅读、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温馨场所,成为受学生喜欢的校园一角。 牛娃的学习秘诀 “牛娃”是如何保持自律、克服偷懒的呢?艺术学习从几岁开始起步?就这些问题,小编请教了和她的导师Yina。 第一教育对话 第一教育对话 第一教育:如何保持专注和自律?会不会有想偷懒的时候,这时候是如何克服的呢? :当我学习时,我喜欢通过几个小仪式让自己进入正确的状态。我会通过给自己泡杯茶,打开柔和的钢琴音乐,并写下我需要完成的一切,帮助自己进入这个状态。我一直有做超级详细的清单的习惯,它们会非常视觉化地帮助我根据需完成事情的重要、紧要程度,让我清晰知晓需要完成的一切。 我习惯在电脑桌面把这个列表时刻保持在打开的状态,这样每次我想松懈、偷懒的时候我可以看一下它,看看我是否可以及时完成一切。不同的人学习时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这是我喜欢的方式,这样当我做我的项目时,我可以非常舒适和专注。 第一教育:你是否认为勤奋是学习道路上最重要的品质?为什么? :我相信,勤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必须了解对自己来说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每个人的运作方式都不同,如果你没有找到完美的学习计划、没有方向,无论你多么努力,你都无法正确吸收信息。话虽如此,勤奋仍然很重要。这将确保你能够分配环境提供给你的最多资源。比如,每当进行课堂练习时,你的完成程度如果总是超越老师对你的期望。你可能会拿到额外的实践机会,你的勤奋也将会使老师更愿意帮助你。 第一教育对话导师Yina 第一教育对话导师Yina 第一教育:您认为学习艺术最重要的品质和素养是什么? Yina: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有超越常人的感受力。视觉艺术家往往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些能力不仅仅是在学习画画时才能习得,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开发孩子的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在学艺术中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从多年来我接触到的不同起点、不同天赋的学生来看,基本上还都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学生的进步速度和取得的成就往往还是取决于他们的(热爱),以及是不是愿意付出努力;还有个重要的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是否有正确的引导,研习的方向是否跑偏。艺术研习成功的两个因素: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学生对艺术研习充满激情的勤学苦练:“ & work hard。” 学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学技术,技法是我们用来表达的工具。他们的导师应该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个艺术家,把他们内在的感受和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发掘出来。如果只是在技法训练中打转转,老师从A到Z把所有技法都给学生一番训练也不可能培养出艺术和设计大师。 第一教育:您觉得孩子的艺术学习应该从几岁起步? Yina:孩子只要会拿笔就可以让他用视觉艺术去表达啦。事实上,很多喜欢画画或视觉敏感的学生往往是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探索的各种条件和媒介。 我常常说艺术学习“心”法大于技法,这是因为人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有赖于我们的六感七觉,无论任何门类的艺术都不例外。 一张纸、一些彩笔、一些陶泥……孩子就会玩得兴趣盎然,锻炼孩子敏锐的感受力。这样的孩子哪怕小时候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会在后续的专业学习阶段和作品集项目中进步神速,因为他们的内功(感受力)使他们可以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工具、媒介、材料和技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感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让孩子早些“玩艺术”并不是说孩子一两岁就赶紧给他报个绘画班练起来,我个人认为孩子至少上了幼儿园,有了群体活动的规则意识和集体活动的上课的概念再跟着老师一起“玩”才会有意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